9月27日,2024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開幕。會上,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發表演講。曾毓群在演講中表示,寧德時代作為創新科技公司,愿景就是要為人類新能源事業做出卓越貢獻。為此,寧德時代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:構建“零碳新基建”,開啟氣候行動新機遇。
曾毓群指出,“零碳新基建”應當具備三大特征。首先,零碳新基建要有全景式、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,這完全是可行的;其次,零碳新基建,一定是可持續的;最后,最后,零碳新基建,是一種全球化的新生態。
聚焦電池,曾毓群表示,電池不僅是綠色交通的關鍵部件,也是可再生能源存儲和智能電網的基礎。他強調,能源的存儲,一直是個大問題。作為零碳新基建的核心要素,電池必須實現可循環;否則將帶來新的環境問題,可持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。但要實現電池的可循環,難度不?。涵h節冗長、利潤問題、電池管理復雜……幾乎每一樣都能成為門檻。
對于上述挑戰,曾毓群表示,寧德時代已構建起一個完整的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,涵蓋上游供應鏈、電池設計、生產、使用、回收和再制造等各個環節,致力于最大化循環利用。在這個循環生態中,寧德時代的電池可循環使用15,000次,儲能系統的使用壽命超過20年。
另外,曾毓群在演講中預計,到2042年,全球生產的電池將一半用回收鋰,一半用礦產,就能滿足社會需求。到2025年,寧德時代的電池工廠將全部成為“零碳工廠”。到2035年,我們將實現電池價值鏈碳中和。也就是說,那時我們生產的所有電池都將實現“碳中和”。
演講實錄如下:
大家下午好!很開心再次來到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。
我每年都會參加這個大會,曾經討論過產業變革與融合,也展望了全球合作與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進程。
如今,這些期待正在成為現實。今年7月和8月,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零售滲透率分別達到了51%和54%。全球正加速接近《博鰲共識》所設定的目標。
盡管個別國家和機構仍存猶疑,但全球汽車電動化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。因為我們沒有任何退路,這是人類保護環境,保護自己的必然選擇。
當下,全球極端天氣頻發。今年夏季,僅僅是我國境內,就已經發生20多起洪災,全球各地的高溫、暴雨、風暴更是數不勝數。不推進能源轉型,能行么?盡管我們為保護氣候作出了巨大的努力,但還不夠,實現《巴黎協定》目標的時間窗口,正在快速縮小。如何通過能源轉型,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,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。
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,我國已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戰略,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,加強頂層設計,構建了“1+N”的政策體系。
寧德時代作為創新科技公司,我們的愿景就是要為人類新能源事業做出卓越貢獻。為此,我們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:構建“零碳新基建”,開啟氣候行動新機遇。
什么是“零碳新基建”?
基建,大家并不陌生,傳統的基建就是交通、供電、水利設施等等;而“零碳新基建”則是以實現零碳排放為核心,通過科技創新、新型商業模式,推動基礎設施的升級,構建一個高效、智能、零碳的基礎設施體系。
具體來說,我認為“零碳新基建”,應當具備以下三大特征:
首先,零碳新基建要有全景式、一體化的解決方案,這完全是可行的。
應對氣候變化,交通電動化只是其中一部分。從港口、碼頭、工廠園區,到我們所居住的城市……幾乎全場景都需要通過“零碳”解決方案實現再造,這是加快能源轉型的關鍵。畢竟,實現碳達峰碳中和,本就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社會變革,牽一發而動全身。
其實寧德時代成立之初,就瞄準了固定式化石能源替代、移動式化石能源替代、市場應用的集成創新三大方向,逐步構建全景式、一體化的零碳解決方案。我們很清楚,頭疼醫頭,腳疼醫腳的方式行不通。發電側的清潔能源替代、發電效率的提升、輸能損耗的降低、能源靈活調配、用電側的節能管理,以及終端消費清潔化、能源數智化管理等,哪個地方也不能掉鏈子。
我們已經與合作伙伴攜手打造一批示范項目,如零碳工廠、零碳園區、零碳交通、零碳港口、零碳社區等。這里面有巨大的市場空間,也有著極大的社會和民生效益。我們已經做足了儲備,也十分期待將自身新能源端積累的經驗、優勢向外賦能,積極投身于國家雙碳戰略的切實落地。
其次,零碳新基建,一定是可持續的。
零碳新基建從設計之初就要致力于實現可持續發展,具備長期的環境和經濟可持續性。
我們知道,電池不僅是綠色交通的關鍵部件,也是可再生能源存儲和智能電網的基礎。能源的存儲,一直是個大問題。作為零碳新基建的核心要素,電池必須實現可循環;否則將帶來新的環境問題,可持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。
但要實現電池的可循環,難度不?。涵h節冗長、利潤問題、電池管理復雜……幾乎每一樣都能成為門檻。
好消息是,寧德時代已經做好準備,我們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,涵蓋上游供應鏈、電池設計、生產、使用、回收和再制造等各個環節,致力于最大化循環利用。在這個循環生態中,寧德時代的電池可循環使用15,000次,儲能系統的使用壽命超過20年。有人可能會問,那20年之后怎么辦?這個問題不用擔心。去年,我們回收了10 萬噸廢舊電池,并重新生產了 1.3 萬噸碳酸鋰,鋰的回收率已經做到91.0%,鎳鈷錳回收率也達到了99.6%。
迄今為止,鋰電回收規模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,鐵鋰電池回收也做到了全球首個大規模產業化,具備27萬噸廢舊電池處理能力,未來將達到100萬噸的廢舊電池回收產能。預計到了2042年,全球生產的電池將一半用回收鋰,一半用礦產,就能滿足社會需求。
同時,我們正在快速推進零碳戰略的落地。目前,我們已經有9座電池工廠獲得“零碳”認證。明年,我們的電池工廠將全部成為“零碳工廠”。到2035年,我們將實現電池價值鏈碳中和。也就是說,那時我們生產的所有電池都將實現“碳中和”。
當前,我們正在聯合全球電池聯盟GBA(Global Battery Alliance),共同開展“電池護照”試點項目,并于去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發布首批電池護照。今天,借此機會也向大家透露一下,不久之后,新的電池護照標準將會發布。我相信,它將成為電池參與零碳新基建的“通行證”。
最后,零碳新基建,是一種全球化的新生態。
“零碳新基建”不能有洼地、有孤島,而是一種開放共創的全球化生態。發展不平衡,是能源轉型的另一個大問題。但世界是一個整體,地球只有一個,要應對氣候變化,光靠部分地區實現“零碳”,遠遠不夠。全球必須協同合作,從“零碳島”“零碳城市”乃至“零碳鄉村”等,最終實現“零碳地球”。這需要技術的開放與共享,更需要各國在政策、產業、市場方面的緊密合作。通過創新的方式,讓技術、產業和經驗在全球流動,共同解決綠色轉型進程中的難題,打造一個綠色、穩定、可靠的“零碳新基建”生態。
寧德時代通過LRS模式,向全球車企乃至電池企業提供專利許可、技術和服務支持。合作伙伴不僅獲得電芯制造上的技術授權,還有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,從而實現零碳科技與經驗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應用和廣泛實踐。
海南是我國環境質量最好的省份之一,對環境和氣候的保護工作也走在前列。目前,寧德時代正在與海南推進零碳合作,結合海南零碳島整體規劃布局及當地資源特點,從打造具體零碳場景入手,推動區域零碳化和微電網合作,最終實現全島全面零碳化,助力海南全域零碳建設,并帶動周邊城市零碳協同發展。
這是個大工程,更是個技術細活,我們很期待,也很有信心。過去,海南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,一條貿易路線連接了東西,改變了世界,如今,我們希望助力海南打造全球零碳新基建的重要樞紐,見證全球產業的“零碳”新合作。
建設“零碳新基建”,我們已經準備好了。期待和大家一起揚帆,加速向前。我們已經沒有時間等待,因為時間是沒辦法“循環利用”的。